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大。背部灰黄而有黑色横斑。颔片与领围之间一纵列鳞32-40枚。
形态 体形大而平扁,头体长73-95mm,尾长90-125mm。头呈三角形,颞部显著膨大;吻端钝,吻鳞大。鼻孔为3枚鼻鳞所围,鼻上鳞的前缘紧接吻鳞;鼻下鳞位于第一至第三枚上唇鳞的上方,但不与吻鳞接触;鼻后鳞小,后缘与一部分额鼻鳞及前颊鳞相接。额鼻鳞单枚,其宽大于长度,外侧邻接前颊鳞,后方斜接前额鳞。前额鳞1对,内侧互接,外侧与后颊鳞相接,后缘斜接额鳞,额鳞前部宽而尖出,后部狭窄,长度比由此至吻端的距离短,后侧大部分与2枚眶上鳞连接。额顶鳞成对,内侧彼此相接,外侧前、后分别与眶后鳞及顶鳞相接,后侧内缘与小盾形的顶间鳞相接。顶鳞1对,长与宽相等,左、右顶鳞于中线部邻接,是头部最大的鳞片。无枕鳞。颊鳞2枚,前颊鳞小,与第三、第四上唇鳞相接,后颊鳞大,后侧上、下与第一睫上鳞及第一眶下鳞相接;上缘与背面的前额鳞相接,下接第四、第五上唇鳞。眶上鳞2枚,前眶上鳞较大,眶上鳞的前、后各有2枚较小的鳞片,外侧以一列粒鳞与上睫鳞隔开,内缘接额鳞及额顶鳞。上睫鳞6-7枚,第一枚最长。眶下鳞3枚,第二枚最大呈弧形,鳞上有棱脊,不达口缘而与第五至第七枚或第六至第八枚上唇鳞相接。下眼睑不透明,中间部分的鳞片较大。上唇鳞10-12枚,下唇鳞(6) 7-9枚。上部的颞鳞小而平滑,下方的略大。有耳鳞,耳孔大,椭圆形,前缘无齿状突。颔片5-6对,前面3-4对彼此相接;由颔片相接处至领围一纵列鳞32-40枚;领围后缘较平直或稍呈弧形,最后一横列鳞较大。
背部被圆形、椭圆形或六角形的粒鳞。腹鳞长方形,一横列鳞16-20枚。前肢前伸到达眼前,上臂背面被菱形的棱鳞;指较短粗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长。后肢短,贴体前伸只达腰部或腋下,大腿前方内侧有一列大鳞;小腿背面的鳞与背鳞相似而小,腹面外侧有1纵列大鳞及2列较小的鳞片;趾长圆形,有2列带棱的趾下瓣,趾长顺序4-3-2-5-1。每侧有股孔12-18个,通常为14-16个,股孔列之间相隔甚宽,有鳞9-13 (14)枚。肛前区覆有不规则形的细鳞,以中间和后部的鳞片略大。尾基的鳞片矩形,无棱,后部至尾端被弱棱鳞。
背面黄灰色、红褐色而带橙黄,有黑斑相联所成的横纹,内具浅色圆点;头背有黑色斑块。四肢背面和掌、蹠部均呈黄色,有黑色斑纹及小斑。腹面黄色。
形态 体形大而平扁,头体长73-95mm,尾长90-125mm。头呈三角形,颞部显著膨大;吻端钝,吻鳞大。鼻孔为3枚鼻鳞所围,鼻上鳞的前缘紧接吻鳞;鼻下鳞位于第一至第三枚上唇鳞的上方,但不与吻鳞接触;鼻后鳞小,后缘与一部分额鼻鳞及前颊鳞相接。额鼻鳞单枚,其宽大于长度,外侧邻接前颊鳞,后方斜接前额鳞。前额鳞1对,内侧互接,外侧与后颊鳞相接,后缘斜接额鳞,额鳞前部宽而尖出,后部狭窄,长度比由此至吻端的距离短,后侧大部分与2枚眶上鳞连接。额顶鳞成对,内侧彼此相接,外侧前、后分别与眶后鳞及顶鳞相接,后侧内缘与小盾形的顶间鳞相接。顶鳞1对,长与宽相等,左、右顶鳞于中线部邻接,是头部最大的鳞片。无枕鳞。颊鳞2枚,前颊鳞小,与第三、第四上唇鳞相接,后颊鳞大,后侧上、下与第一睫上鳞及第一眶下鳞相接;上缘与背面的前额鳞相接,下接第四、第五上唇鳞。眶上鳞2枚,前眶上鳞较大,眶上鳞的前、后各有2枚较小的鳞片,外侧以一列粒鳞与上睫鳞隔开,内缘接额鳞及额顶鳞。上睫鳞6-7枚,第一枚最长。眶下鳞3枚,第二枚最大呈弧形,鳞上有棱脊,不达口缘而与第五至第七枚或第六至第八枚上唇鳞相接。下眼睑不透明,中间部分的鳞片较大。上唇鳞10-12枚,下唇鳞(6) 7-9枚。上部的颞鳞小而平滑,下方的略大。有耳鳞,耳孔大,椭圆形,前缘无齿状突。颔片5-6对,前面3-4对彼此相接;由颔片相接处至领围一纵列鳞32-40枚;领围后缘较平直或稍呈弧形,最后一横列鳞较大。
背部被圆形、椭圆形或六角形的粒鳞。腹鳞长方形,一横列鳞16-20枚。前肢前伸到达眼前,上臂背面被菱形的棱鳞;指较短粗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长。后肢短,贴体前伸只达腰部或腋下,大腿前方内侧有一列大鳞;小腿背面的鳞与背鳞相似而小,腹面外侧有1纵列大鳞及2列较小的鳞片;趾长圆形,有2列带棱的趾下瓣,趾长顺序4-3-2-5-1。每侧有股孔12-18个,通常为14-16个,股孔列之间相隔甚宽,有鳞9-13 (14)枚。肛前区覆有不规则形的细鳞,以中间和后部的鳞片略大。尾基的鳞片矩形,无棱,后部至尾端被弱棱鳞。
背面黄灰色、红褐色而带橙黄,有黑斑相联所成的横纹,内具浅色圆点;头背有黑色斑块。四肢背面和掌、蹠部均呈黄色,有黑色斑纹及小斑。腹面黄色。
大小
体形大而平扁,头体长73-95mm,尾长90-125mm。
生物学
是生活在荒漠地带典型的麻蜥之一,与之同栖一地的还有隐耳漠虎、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等,分布的高度为海拔1000m左右,最高达1400m。栖息于干河床的沙砾地、琐琐林和沙漠中的灌丛内,尤喜在白刺包或霸王刺沙丘上挖洞居住,洞口扁圆形,宽22-25mm,高10-13mm,洞道长300-400mm。夏季的活动以9-11时和15-18时最活跃,中午常躲在洞内,洞口及其附近常能见到四肢爬动和蜥尾拖在地面所留下的痕迹,可据此判别洞中是否有蜥。平时很少在空旷地段活动,一般都在灌丛中索食,捕捉昆虫,经解剖曾于胃中发现有:鞘翅目甲虫及其幼虫(最多可达18尾),此外尚有大量蚂蚁和少数其它昆虫,饱食时,胃内有食物重量达1.4-1.6g。受追击时,常绕着灌木丛枝叶茂密处跑动,只是偶尔驰骋窜越到远处的灌丛中去。5-6月进行交配繁殖,5月下旬捕获的雌蜥在输卵管内发现有卵4-7枚,长圆形,卵径长10-14mm,宽9-10mm。 殖期的雄蜥色泽鲜艳,背部和体侧带有橙红色,四肢背面和后肢腹面鲜黄色。幼蜥背部的斑纹细密。
生境信息
是生活在荒漠地带典型的麻蜥之一,与之同栖一地的还有隐耳漠虎、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等,分布的高度为海拔1000m左右,最高达1400m。栖息于干河床的沙砾地、琐琐林和沙漠中的灌丛内,尤喜在白刺包或霸王刺沙丘上挖洞居住,洞口扁圆形,宽22-25mm,高10-13mm,洞道长300-400mm。夏季的活动以9-11时和15-18时最活跃,中午常躲在洞内,洞口及其附近常能见到四肢爬动和蜥尾拖在地面所留下的痕迹,可据此判别洞中是否有蜥。平时很少在空旷地段活动,一般都在灌丛中索食,捕捉昆虫,经解剖曾于胃中发现有:鞘翅目甲虫及其幼虫(最多可达18尾),此外尚有大量蚂蚁和少数其它昆虫,饱食时,胃内有食物重量达1.4-1.6g。受追击时,常绕着灌木丛枝叶茂密处跑动,只是偶尔驰骋窜越到远处的灌丛中去。
繁殖特征
5-6月进行交配繁殖,5月下旬捕获的雌蜥在输卵管内发现有卵4-7枚,长圆形,卵径长10-14mm,宽9-10mm。 殖期的雄蜥色泽鲜艳,背部和体侧带有橙红色,四肢背面和后肢腹面鲜黄色。幼蜥背部的斑纹细密。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(图瓦自治区)。
国内分布
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、巴丹吉林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的库布齐沙漠,往西经甘肃北部而达新疆罗布泊和阿克苏。
内蒙古(潮格旗、阿拉善左旗、杭锦旗、巴彦浩特)、宁夏(贺兰山东麓)、新疆[库车、罗布泊、阿克苏(据Nokolski, 1915) ]、青海[湟源(Pope, 1935,?)]、甘肃(武威)、陕西「北部(Pavlov, 1932,?)]
内蒙古(潮格旗、阿拉善左旗、杭锦旗、巴彦浩特)、宁夏(贺兰山东麓)、新疆[库车、罗布泊、阿克苏(据Nokolski, 1915) ]、青海[湟源(Pope, 1935,?)]、甘肃(武威)、陕西「北部(Pavlov, 1932,?)]
分类讨论
分布在我国的荒漠麻蜥为指名亚种Eremias przerwalskii przewalskii(Strauch) 。Schmidt (1927)报道R. C. Andrews于1922年曾在内蒙古北部草原地带的苏尼特左旗境内(原察哈尔省,北纬42o52′-43o45′、东经112o44′-113o之间),采得2尾荒漠麻蜥标本,这个记录是值得怀疑的,根据其描述特点看来应是密点麻蜥。